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4篇
  免费   687篇
  国内免费   865篇
测绘学   340篇
大气科学   374篇
地球物理   451篇
地质学   1651篇
海洋学   536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224篇
自然地理   36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79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88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79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256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22篇
  2006年   168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39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6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祁黄雄  谢钱 《地理研究》2011,30(7):1331-1340
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对游客重游和推荐意愿等产生重要影响。本论文以BCM模型为基础,提出3维度的初始测评模型。论文对顾渚村150家乡村旅游企业457名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415份,通过因子分析对初始模型进行相应修正,形成乡村旅游企业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由技术、功能、环境和硬件质量四维度及其下的18个题项组成。论文运用该测评模型,以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进行评价,计算出各维度结果分别为3.92、3.69、3.78、3.6,总服务质量结果3.78。计算表明,游客对其服务质量总体是满意的;对于技术、环境和功能质量比较认同;对硬件质量认同度一般。论文认为乡村旅游企业应从合理定价、服务准时、告知注意事项、合作关系、外包等方面提升服务质量;管理部门应设立相关机构,从规范、建立劳务市场、协调关系等方面规范和指导企业发展;游客可以通过四维度了解服务水平,从选择产品、安排行程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提高旅游体验。  相似文献   
82.
汶川地震后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群发泥石流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8 -05 - 12汶川地震后的极震区暴发了多处群发性泥石流灾害,龙溪河流域的龙池“8·13”群发泥石流灾害就是其中之一.龙溪河流域在2010 -08 -13遭遇强降雨过程,流域内共有45处暴发泥石流,其中34处沟谷泥石流,11处坡面泥石流,泥石流冲出总量共334×104m3,造成大量泥沙淤积在龙溪河下游河道内,该段河床平均淤高5 m.诱发“8·13”群发泥石流的最大1h降雨量达75 mm,相当于20 a一遇的1h降雨量.“8·13”群发泥石流中88.9%的泥石流活动集中在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附近3 km范围内,仅有11.1%的泥石流分布在距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3~5 km范围.除受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影响外,泥石流分布还受地层岩性和地形的影响.龙池群发泥石流以粘性泥石流为主,占总数的88.9%,而稀性泥石流很少,仅占总数的11.1%.小规模泥石流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0.0%;大规模泥石流很少,仅占总数的11.1%,其他为中等规模泥石流.泥石流流域主要为小流域,<1 km2的泥石流流域占多数,达到总数的68.9%;而>3 km2的泥石流流域很少,仅占总数的6.7%.龙溪河河道内的泥沙淤积受泥石流活动、主河道坡度和宽度的控制,河道上半段没有泥沙淤积,而下半段有大量泥沙淤积.龙溪河河道内淤积的泥沙颗粒粒径受沿岸泥石流流域岩性的影响,粒径从龙溪河上游到下游呈明显的从大到小的变化规律.龙溪河流域在遭遇较强降雨时还会暴发泥石流灾害;在汶川地震发震断裂带附近的山区,在暴雨激发下还有可能暴发群发性泥石流灾害.在雨季到来时需要提高警惕,预防地震次生泥石流灾害,特别要提防不易被发现的小流域泥石流灾害,做好防灾预案和预警报工作,最大程度地减轻泥石流灾害.  相似文献   
83.
通过对小秦岭金矿田中陈耳金矿床矿体宏观特征、矿石物质组成和结构构造特征、围岩蚀变、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结合前人成岩、成矿年代学研究成果,显示本区主要存在2期成矿及叠加成矿作用:早期印支期形成蚀变糜棱岩型金矿,成矿作用与韧性剪切作用有关;晚期燕山期形成石英脉型金矿,成矿作用与岩浆热液作用有关。2期成矿作用所形成的矿石类型、矿石结构构造、控矿构造的方向性质、围岩蚀变、流体包裹体特征均有较大差异,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程度的叠加但不完全重叠,叠加成矿作用使矿体进一步富集。指出本区金矿具有叠加改造成矿作用的特征,在东西、南北向构造交汇部位是找金矿的有利靶区。  相似文献   
84.
浙江省岛屿资源丰富,是中国海岛数量最多的一个省。海岛区各类地质遗迹资源丰富,在环太平洋构造域、全新世海面变迁、海岸带动力地质作用、海岸地貌景观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结合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本文通过对比海岛区保护区现状,分析地质公园优势,提出分级发展浙江海岛地质公园的策略,为政府管理部门提供建设地质公园参考。  相似文献   
85.
与降雨有关的边坡表层变形位移,其根源是基质吸力降低引起的非饱和土体积应变。利用某滑坡体的原状样及其重塑样,分别在100kPa、200kPa围压作用下,采用单纯增加基质吸力的应力路径,对基质吸力引起的体积应变,进行试验测试。结果显示: (1)试样的体应变,随基质吸力的增大,单调增大,服从对数函数关系;(2)围压由100kPa增加到200kPa的试样体积模量,随基质吸力的增大,单调增大,服从幂函数关系;(3)与基质吸力有关的体积变化系数,随基质吸力的增大,单调减小,服从幂函数关系;并且当基质吸力大于200kPa以后,随基质吸力增大,体积变化系数接近于常数,约为0.0059左右。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这种由单纯基质吸力变化引起的非饱和土体积应变规律及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6.
甘肃省宕昌县代家庄铅锌矿床的发现是近年来西秦岭地区铅锌找矿的重大进展。其类型为以菱锌矿、白铅矿为主的碳酸盐型铅锌矿,成为西成矿田西延地段发现新的成矿类型。区内圈定铅锌矿体6条,产于泥盆系龙鳞桥组第2岩性段与第3岩性段的过渡带和东沟组中,受NW—SE向压扭性断裂破碎带控制。断裂是成矿最主要的控制因素,不仅控制着铅锌多金属矿体的沉积就位,而且在成矿后期对矿体的改造起主导作用。矿区内未见岩浆岩及典型的热液蚀变现象。文章分析了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铅同位素显示变化范围小,说明铅来源比较单一,硫同位素结果说明硫质来源于沉积地层中。闪锌矿中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别为80℃~120℃和120℃~160℃,说明成矿温度总体比较低。初步认为其成因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87.
根据偏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X-衍射等分析手段获取的数据和资料,分析对比了早期沉积水介质、幔源CO2流体、大气水、超压流体和充注烃类等对储层黏土矿物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早期沉积水介质是储层黏土矿物的决定性因素,微咸水-半咸水湖盆储层黏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淡水湖盆储层黏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幔源CO2流体侵位后带来明显的储层改造和热波动效应,储层中I/S中S%含量低于同深度泥岩,储层中高岭石含量明显偏高。欠压实超压储层中黏土演化明显滞后,表现在I/S中S%含量低于同深度泥岩和常压储层。油气层高岭石含量往往远高于相近深度的水层,可能与充注烃类携带的有机酸的溶蚀作用有关,另外,烃类充注后形成的惰性成岩环境也有利于高岭石的保存,高岭石的高含量带常与油层及高渗层相对应;受大气水淋滤的储层,以长石大量溶蚀,富含高岭石为特征,储层孔隙度一般较高。  相似文献   
88.
祁连山构成青藏高原的北东边界,是研究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向内陆扩展的关键区域,利用新生代湖相沉积的碳氧同位素组成估算祁连山古海拔对认识青藏高原的隆升有重要意义。在中祁连陆块不同地点出露的始新统、渐新统、中新统和中晚更新统分别取样并进行碳氧同位素分析,估算相应地质时期的古年均温和古海拔高度。结果表明,祁连山地区古近纪的海拔约为2711 m,中新世早期的海拔为2848 m左右,中新世中晚期祁连山海拔达到约3586 m,中晚更新世祁连山的古海拔约为3790~3890 m。古近纪祁连山的海拔较低,但已经构成了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中新世中晚期祁连山强烈隆升,形成了盆-山构造地貌格局;第四纪祁连山地壳重新活跃并呈阶段性快速隆升,河流堆积和侵蚀交替进行。根据碳氧同位素估算的祁连山古海拔高度变化为认识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遥感地质勘查技术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遥感的发展极大地拓宽了人类的视野和视觉能力,以其宏观性、综合性、多尺度、多层次的特点,已成为地质研究和地质勘查不可缺少的技术手段,在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地质环境评价、地质灾害监测和基础地质研究等方面都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传感器分辨率(空间、光谱、时间、辐射)的不断提高,特别是高光谱和干涉雷达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  相似文献   
90.
Major element chemistry of the Huai River bas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e chemistry of major ions (Ca, Mg, Na, K, HCO3, SO4, Cl and Si) in the water of the Huai River basin was studied, based on samples from 52 sites from nine different water bodies in July 2008. Ions and total dissolved solids (TDS) displayed clear spatial patterns with lower concentrations in the south and higher in the north of the basin; the same conditions were also found in the East Line of South-North Water Transfer Project (SNWTP) in this region. The Huai River main channel and Hongze Lake have moderate ion concentrations relative to the whole basin. TDS concentrations versus the weight ratios of Na/(Na + Ca) and ternary ions demonstrate that the southern rivers (Shi R. and Pi R.)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weathering of carbonates, whereas the northern water systems (Guo R., Shaying R., Nansi Lake and its tributaries) are dominated by the weathering of evaporites. The Huai River main channel, Hongze Lake and the East Line of SNWTP are synergistically influenced by weathering of evaporites and carbonates, yet Hongze Lake and the East Line of SNWTP are mainly controlled by evaporation and crystallization processes. This study also confirmed that the Huai River is the geographic division between southern and northern China. Most rivers of this basin have very high ionic composition relative to the global median and other world rivers. The spatial patterns and ionic composition also suggest that intensive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in northern areas of this basin are well characterized. A comparison with WHO and Chinese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indicates that the northern water systems of this basin are not suitable for use as drinking water sources, and pollution control should be improved and enhanced in northern areas of the bas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